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好时节_分节阅读_第270节
小说作者:姚颖怡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1.07 MB   上传时间:2025-10-20 20:10:40

  萧真沉声说道:“高平。”

  钱知州一怔,他没想到这两个人竟然要把百姓迁往高平。

  “你们知道高平在哪儿吗?五百里,从童州到高平需要五百里,你想让这些百姓拖家带口,扶老携幼,顶着高温步行五百里吗?”

  萧真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继续说道:“除此以外,你还要出公函,送往余州、显县、白县,这三地亦会如童州这样遇到水灾,当务之急,让这四地的父母官安排百姓撤离。”

  钱知州给逗乐了:“你们让他们撤离,他们就乖乖撤离吗?他们走了,他们的田地房屋怎么办?再说,本官凭什么让他们撤离?”

  萧真说道:“闹水灾的地方不仅有童州,还有上述三地,无论你在信上写些什么,目的只有一个,迁民!”

  钱知州想说这不可能,但是话到嘴边又咽下了。

  毕竟是在官场上浸淫多年的老油条,钱知州知道现在必须答应他们提出的条件,否则身败名裂,这日子就没法过了。

  “好,明日本官就让人去这三地,请当地衙门出面,把百姓迁走。”

  萧真和赵时晴可没想放过他,他必须现在就写信。

  钱知州硬着头皮写了四封信,三封是给余州、显县和白县的,还有一封是写给高平知州的,要把童州百姓迁往高平,必须知会高平知州,当然,高平愿不愿意接纳,就不是他能左右的了。

  高平的何知州脾气又臭又硬,以他的政绩和资历,早就应该升上去了,可他硬生生在高平待了二十年,十有八九要待到乞骸骨了。

  钱知州写完信,盖上私章,而萧真的眼睛一直盯着他,见他写完信,萧真把信拿过来,看了看,又让他写迁移告示。

  钱知州按照萧真的要求,把要写的东西全都写完了。

  萧真却又像变戏法一样,从怀里掏出来一张纸。

  钱知州不明所以,接过来一看,差一点伸手把萧真嗄掉。

  那张纸上写的是一首诗,这首诗里写的是一个女子周旋在众多男人身边。

  赵时晴声音冷冷:“钱知州,你觉得这首诗写得好吗?”

  钱知州想说,好啊,这首诗写得真好。

  这首诗其实写的是一个寂寞难耐的美妇人的故事,却让钱知州毛骨悚然。

  “好,这首诗写得真好,现在你们能放过我了吗?”

  他说的是我,而不是本官。

  待到钱知州看完这封信,萧真拿过钱知州的私章盖了上去。

  这首诗现在是钱知州写的了。

  “你们要干什么?究竟要干什么?”

  萧真不理他,把那张盖着钱知州私章的诗稿揣进怀里。

  两人拿到了想要的东西,把已经吓得魂不守舍的钱知州扔在院子里,迅速离开后衙。

  到了街上,赵时晴说道:“有这些东西,就不怕他不听使唤。”

  萧真摇摇头:“这些也只能拿捏他一时,等到四皇子到了,情况就不同了。”

第261章 迁移(两章合一)

  天还未亮,萧真和赵时晴没有急着回山上,他们忙忙碌碌一晚上,而那一伙人也在城里,肯定也不会闲着。

  童州以前是没有宵禁的,这两日开始,因为四皇子要来,临时有了宵禁。

  两人出了州衙,便看到一队巡城马,两人躲进一条巷子里,估摸着巡城马已经走远了,又等了一会儿,两人正准备出来,便看到两条黑影先他们一步,从他们藏身处跑了过去。

  赵时晴揉揉眼睛:“如果不是我还站在这儿,真会以为那两人是咱们。”

  萧真忍着笑,说道:“走吧,跟上去,看看这两人是怎么回事。”

  赵时晴没动,吹了一声口哨,小乖不知从哪里飞了过来,赵时晴和他耳语了几句,小乖拍拍翅膀飞走了。

  约莫两盏茶的时间,小乖飞了回来,赵时晴对萧真说道:“走吧,小乖已经找到那两人的落脚地了。”

  两人跟着小乖走过两条街,远远便看到有个人站在巷子口。

  两人找了一处地方隐藏身形,小乖见他们不跟着走了,便落到赵时晴肩头。

  赵时晴和它说了几句,它便再次飞走。

  这一次很快就回来了,凑到赵时晴耳边一阵低鸣,赵时晴拍拍它的脑袋,对萧真说道:“小乖说那两人去的院子里,有很多人(其实小乖说的是八个,不过小乖不识数,八个就是很多个的意思),而且还有刀,巷子口和院子外面都有把风的人,我怀疑那里就是那伙人的落脚处。”

  萧真说道:“知道地址就行了,我让人盯着。”

  两人没有逗遛,连夜回到山上。

  次日一早,城门刚刚打开,四封书信便被送出城去。

  而那道迁民告示并没有贴出来,一是上面盖的是私章,二是贸然迁民,百姓们也不会配合。

  不过,经过昨晚那件事,钱知州不会再以妖言惑众抓人了。

  这一次没有挖出刻字的石像,童州水患的消息是从街头巷尾传出来的。

  “知道为啥城里忽然管得这么严吗?是四皇子要来了。”

  “真的吗?皇子为何会来咱们这里?”

  “还不是因为要发洪水了,圣上听说咱们这里要发洪水,就派了四皇子过来治水,不仅是童州,还有白县三地,都要被洪水淹没。”

  “真的假的,不是说是谣言吗?衙门还贴了告示辟谣。”

  “年轻人,这你就不懂了,以我几十年的经验,只要衙门辟谣的事,多半是真的。”

  “没错没错,我小舅子的岳家的邻居的表亲,就是衙门里当差的,皇子要来童州的事是真的,真的不能再真。”

  以前是空穴来风,可这一次,有了四皇子来童州的事,水患这件事就越发可信。

  消息传到衙门,钱知州坐立不安,现在连他自己也开始相信了,洪水莫非真要来了?

  他没有出告示辟谣,也没有派人捉拿造谣的人,开玩笑,那首暗讽钱夫人的诗稿上面还盖着他的私章呢。

  他敢抓人,那首诗就会送到京城,送到岳家,别看他现在有了冯恪这个大靠山,可这只是表面上的,在岳家面前,他还是那个寒门出身的穷女婿,就连冯恪,都是岳家引荐的。

  而此时的高平知州何博,刚刚看完钱知州的来信。

  钱软饭想让他打开城门,收留灾民?

  什么灾民?童州的吗?

  何知州的脾气的确不好,也得罪了不少人,但是他虽然升迁无望,但时至今日仍能坐在知州的位子上,全都来自他的政绩。

  高平自古匪患猖獗,加之民风剽悍,有十户九匪之说,曾经发生过多起官员遇袭和贡品被抢的事件。

  本地没得抢了,便抢过路客商,就连走路颤巍巍的老太太,也要拄着拐杖来官道上碰瓷。

  军队来了,青壮早就跑了,抓到的都是老弱病残。

  何知州没来之前,这里人人避之不及。

  而何知州之所以会来这里,也是因为得罪了人,受到排挤。

  何知州来到高平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剿匪。

  因为剿匪,他的儿子被人绑架后撕票,妻子受不住打击,悬梁自尽;因为剿匪,他用光多年积蓄,连祖上传下的家业也用得七七八八;因为剿匪,他曾多次受伤,落下一身伤病。

  而高平也在他的治理下日趋安宁,百姓安居乐业。

  有了政绩,就有人要来摘果实,可是他前脚刚被调走,后脚匪患又起,新来的官员差点死在任上,无奈之下,只好又把他调回来。

  这些年,传言不少,传得最多的就是说他官匪勾结,否则那些匪人为何只怕他,不怕别人?

  不过,传言归传言,何知州家破人亡却是真的,如今他光棍一条,更是谁也不怕,谁的面子也不给,一来二去,这位子越坐越稳,从上到下,没人敢打高平的主意。

  何知州虽然得罪了不少人,可是在京城也有一两个故旧。

  四皇子来童州的事,是和京中盛传童州水患的事,一起送到高平的。

  如今收到钱知州的来信,何知州觉得混吃等死的钱软饭总算做了一件人事。

  高平别的不多,就是荒山荒地多,否则也不会穷山恶水出刁民。

  钱知州想不到的是,何知州不但欢迎童州移民,而且还想把这些移民留在高平。

  这些移民大多都是老实本分的百姓,让他们留在高平开荒不好吗?

  就在钱知州转圈圈的时候,何知州已经叫来下属商量如何安顿灾民了。

  这些下属都是跟着何知州走过刀山火海的,都是他的铁血班底。

  于是,四皇子还在半路上,高平已经打开城门,并且推出了一系列开荒政策,欢迎灾民的到来。

  钱知州收到何知州的来信后,整个人都傻了。

  不是,他没有看错吗?

  这年头还有欢迎灾民的?

  他就不会!

  如果出事的是其他地方,大批灾民来到童州,他肯定会紧闭城门,不让灾民进城。

  灾民是什么?

  就是隐藏的小偷和凶犯,是打家劫舍的流寇,能躲多远就躲多远,他还想安安稳稳等升迁,除非是像那晚一样,被人用刀指着,否则他绝不会让灾民进城。

  可是现在问题来了,迁民是大事,四皇子还没到,他就让百姓迁徙,四皇子知道后会怎么想?

  钱知州继续转圈圈。

  萧真和赵时晴已经等不及了,水患的传言已经从城里传到了城外。

  小王庄。

  一名挑着担子的货郎正在向一群婶子大娘们道歉:“你们能多买就买一些,以后可能要有好长一阵子,我都不会来了。”

  婶子大娘:“为啥不来?你不是已经成亲了吗,莫非是你媳妇要生娃了,生娃的是你媳妇,难道你要陪着媳妇一起坐月子?”

  货郎:“不瞒你们说,我媳妇确实大了肚子,不过我不是要陪她坐月子,而是陪着她去高平,你们还不知道吧,童州水患,四皇子已经带着工部的官员在来的路上了,到时候不但童州要淹,就连白县余州也要变成一片汪洋,这个时候不走,还等什么,唉,你们也走吧,高平那里已经贴出告示,只要是拿着路引的良民,都能在高平落籍,而且那边有的是荒地,谁开了就算谁的,好了好了,不说了,我要回家收拾收拾,明天就要启程了。”

  货郎说走就走,顾不上只卖了不多的担子,他只要在村子里说上一番话,就能白得一两银子,今天他已经走了三个村子,这就是三两银子,以前他走街串巷一个月,走烂几双鞋也赚不到三两银子。

  另一个村子里,村口的大槐树下,老头老太们望着货郎远去的脚步,正在商量着要不要也去高平。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38页  当前第27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70/33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好时节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