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开国皇帝的小公主_分节阅读_第130节
小说作者:笑佳人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585 KB   上传时间:2025-08-05 11:55:32

  雍王是在皇陵外递的折子,王叔就是王叔, 别的大臣不敢违抗圣旨,雍王敢,皇帝侄女不许他守陵, 雍王直接跑去皇陵附近专门给守陵宫人住的一排木屋里挑了一间屋子关上门就不肯走了。庆阳去劝, 雍王不听, 永康秦弘四姐弟去劝,更没有用,严锡正、吕瓒等文武大臣劝了一箩筐也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秦梁跪在外面,涕泪横流地道:“皇上, 父王与先帝虽为手足兄弟, 却情同父子,自从先帝驾崩,父王这一个月茶饭不思,与其让他在京城浑浑噩噩地度日,不如让父王留在皇陵日夜与先帝相伴, 这样父王心里还能好受些,恳请皇上成全。”

  当爹的把自己关在守陵木屋里不出来,当儿子的在文武百官面前如此情深意切,庆阳真若叫人强行毁了木屋把王叔抓回京城,反倒成了不近人情,况且即便今日她把王叔带回了京城,那么大一个活人,还是个武艺绝伦的莽夫,只要王叔想,他依然有无数的机会再跑回来。

  就这样,雍王留在了皇陵,但他把儿子秦梁赶回了京城,总算免了秦弘秦炳秦仁三兄弟的尴尬。

  .

  四月十二,敬王妃孟瑶平安产下一子,因为宗室仍在为先帝服丧,秦炳只跟皇帝妹妹说了一声,没想过要设宴款待亲友。

  添丁是喜事,庆阳很为二哥二嫂高兴,赐了赏给侄儿与二嫂,等到小家伙满月后,五月二十这日,庆阳让母后以思念宗室的名义将大姐、三位皇兄以及除王叔在外的雍王一大家子都召去了太后居住的咸福宫,其实就是代二哥二嫂简单地为小侄儿补贺一下满月。

  齐聚一堂的众人虽然都穿着素服,气色却都比先帝刚驾崩那阵好多了,庆阳曾经消瘦的脸庞又养了回来,永康身上的衣裙虽然颜色素淡却看得出费了绣娘很多巧思,秦弘眉宇间的悲戚愧疚恢复了稳重平和,秦炳抱着儿子藏不住笑,秦仁一直留意着自家两岁多的锐哥儿,怕这越长越淘气的孩子四处乱跑。

  仔细看,竟然是秦梁的变化最大,脸还瘦着,且不像以前那样温和爱笑了,仿佛还没有从失去先帝大伯的悲痛中走出来,不过在察觉殿内众人的轻松氛围后,秦梁马上又露出了笑容,免得因为自己扫了大家团聚谈笑的兴致。

  至于雍王妃邓氏,早在邓冲病逝后,邓氏再进宫时就比往年消沉了很多,像只谁都不敢得罪的鹌鹑。

  永康、秦弘年少时都不喜欢秦梁,至今永康依然拿鼻孔对着雍王一家,秦弘最多跟秦梁说些场面话,谈不上多热络。秦炳能跟秦梁喝酒,但今日他心思都在儿子身上,没空搭理秦梁,秦仁见大哥与秦梁属于没话硬找话,他便配合着插嘴几句。

  先帝在的时候还不明显,先帝一走,雍王这一支与先帝这一支就明显成了两家人,越生疏,招待的时候越要礼数周到。

  庆阳先关心小侄儿,问二哥二嫂:“虎儿起名了吗?”

  虎儿是秦炳夫妻俩给孩子起的乳名。

  孟瑶笑道:“铮哥儿、锐哥儿都是皇祖父赐的好名字,我们虎儿就等着皇姑姑给他起个好名呢。”

  孟瑶体会过丧母之痛,在渡过最悲痛的那段时日后,后面旁人在她面前提及母亲时小心翼翼,她反倒要强装欢笑表示都已经过去了,再去劝慰对方不必担心她,客套来客套去双方都累,所以轮到丈夫一家失去了先帝,孟瑶该哭的时候哭,该笑的时候就笑。

  庆阳是想念父皇,但也不至于想一次就掉次眼泪,她就很喜欢孟瑶这样豁达的。

  见二哥也是希望她给侄儿赐名,庆阳想了想,道:“二哥喜武,兵书常用‘岳镇渊渟’来夸赞军队阵形稳固如山岳屹立、渊水停滞般不可撼动,虎儿大名便叫秦镇如何?朕盼着他长大后既能学得二哥那样的好武艺,也能学得他外祖父孟侯的沉着稳重。”

  孟瑶喜不自胜,抱着小家伙狠狠亲了两口:“听听,皇姑姑给你赐的名多好,秦镇,镇哥儿,你可得记住皇姑姑对你的厚望,将来别学父王炮仗似的一点就着。”

  秦炳:“……你夸皇上会起名就夸皇上,为何非要损我一顿?”妹妹都没损他!

  贵太妃嫌弃地扫了儿子一眼,众人皆笑。

  过了一会儿,庆阳才看向秦梁,问:“最近你可去皇陵探望过王叔?”

  秦梁起身,恭声回道:“四月底才去过一次,臣瞧着,父王最近胃口好多了,自己开辟了两亩地亲自耕种,忙完了就去巡山,虽不如在京城养尊处优,却心平气和,父王还托臣给皇上带话,叫皇上安心处理国事,不必挂念他。”

  沉默许久的邓氏终于擦擦眼角,轻声哽咽道:“自先帝病重,王爷就常常跟我回忆他与先帝少时的布衣日子,那时候王爷嫌种地苦,总想偷懒,偷懒了就要挨先帝的揍,如今先帝不在了,没人揍王爷了,王爷倒是老老实实种地去了。”

  甭管她是真情还是假意,这话都把太后的眼泪招了下来。

  秦梁的妻子连忙去劝婆母,秦梁也低声斥责母亲:“好好的您提这些旧事做何?”

  邓氏吓得跪了下去,求皇上宽恕。

  庆阳叹道:“婶母免礼,不光王叔怀念先帝,朕也常常想起幼时在父皇膝下承欢的日子。”

  宫里本就不会设宴,说完这句,庆阳直接带着张肃辞别母后与贵太妃,先回乾元殿去了。

  帝后一走,秦弘等人也只好告辞。

  贵太妃去屋里安慰太后了,永康几家沿着熟悉的宫道往宫外走。

  邓氏一直在哭,哭自己碎嘴坏了皇上的好心情,永康、秦炳懒得理他,秦弘、秦仁一左一右地哄着,直到将邓氏送上马车。

  目送雍王府的马车先走,永康才瞪了两个弟弟一眼:“她越夸王叔重情,越显得你我姐弟薄情,亏你们还上赶着去陪她做戏。”

  秦弘动了动嘴唇,还是没有跟大姐分辨,因为他说什么都不会让大姐信服。

  秦仁替大哥开口道:“王叔与父皇的情意掺不得假,如今王叔在外为父皇守陵,我们做子侄的若冷落了王婶,传出去叫官员百姓如何议论我们?”

  永康:“行,那你们就继续哄着那边。”

  她转身上了自家的马车,傅羲朝两位舅舅眨眨眼睛跟了上去,十四岁的傅铭则与父亲傅魁一起骑马跟车。

  大姐走了,秦弘三兄弟也带着妻儿分别上了自家的马车。

  乾元殿,庆阳对张肃道:“王叔待父皇一片赤忱,我们做子侄的也不能慢待了他,这样,月底你叫上大哥二哥三哥傅魁随秦梁一同去皇陵探望王叔,能劝他回来最好,劝不回来,你们跟着在王叔的地里帮帮忙。”

  有些东西三位皇兄看不出来,张肃能。

  转眼就到了月底。

  秦梁事先并没有收到皇上的旨意,骑马出了京城才发现等在路边的男后与三位王爷、大驸马,以及停在一侧的两辆马车。

  秦梁大惊,赶过去再下马朝张肃行大礼:“臣拜见殿下。”

  男后过于稀奇,像邓坤偶尔会故意唤声“皇后殿下”微讽,大臣们私底下见到张肃都简称“殿下”。

  等张肃免了他的礼,秦梁再朝三位王爷拱手行礼。

  秦炳高坐马背,哼道:“行了,自家人做什么这么客套,赶紧上马,我们都等了快半个时辰了。”

  说着,他也斜了张肃一眼,不明白张肃为何要那么早就叫他们过来,明明该让秦梁来等他们的。

  张肃不需要跟秦炳解释。

  人齐了,六匹快马带着两辆满载皇上赏赐的马车朝皇陵的方向疾驰而去。

  皇陵。

  在雍王决意守陵后,庆阳挑了一块儿地方单独给王叔盖了一座小院,雍王开的两亩地就在小院旁边。

  车夫拉着马车停在了小院外,张肃等人看到地里劳作的身影,便直接来了这边。

  雍王一身布衣,挽起两条袖子露出麦黄结实的小臂,抬头望过来时,他的脸也比年初晒黑了一层,乍一看就像一个寻常的健壮农夫。

  “你们来做什么?”雍王没好气地问。

  秦炳笑道:“想王叔了啊,王叔还准备在这边住多久?王婶想你都想瘦了。”

  雍王指指一眼就能望到的皇陵,冷眼瞪侄子道:“在这里我不打你,明年回京了你再敢没大没小,你等着瞧。”

  言外之意,他还是要守满一年。

  张肃等人也就不用再劝了,纷纷下地帮忙干活,再陪着雍王巡了大半天皇陵一带的山,黄昏时才离开。

  回宫后,张肃对庆阳道:“王叔确实是独来独往,除了秦梁,不曾与任何人联系。”

  守陵宫人、侍卫中都有皇上的眼线,雍王若有异动,瞒不过这些眼线。

  庆阳闻言,看向窗外。

  王叔为父皇守陵赚了一片美名,那么王叔若有什么谋算,只能靠秦梁成事了。

  或者说,王叔跑去守陵,本身就是秦梁的谋算之一。

第161章

  八月秋收时间, 庆阳收到了雍王派守陵侍卫帮忙送进宫的一车秋粮,东西不值钱, 但都是雍王亲手种出来的,每一粒都蕴含着王叔对皇帝侄女的一份情意。

  庆阳不但在早朝上对文武百官感慨了一番王叔守陵的赤诚,还特意将王叔送来的秋粮分给前朝的各官署膳堂,让大小官吏们都亲口尝尝王叔的心意。

  粮食量小,秦仁只分到了一碗稀汤苞谷粥,还有一根细长的蒸红薯,再就着膳堂准备的几样早点吃下了肚。

  黄昏下值后,秦仁在宫道上遇到了大哥秦弘,兄弟俩并肩而行,秦仁小声嘀咕道:“稀粥跟红薯大哥吃了吗?幸好王叔说了只守一年。”

  他从小养尊处优, 哪怕喝粥喝的也是白米粥,苞谷粥太喇嗓子了,秦仁甚至怀疑妹妹就是不爱喝苞谷粥才要把王叔送来的秋粮分给百官吃。

  秦弘跟脾气暴躁的二弟话不投机, 跟喜欢嘀咕这些小事的三弟也聊不到一处, 闻言只是用不赞同的目光看了三弟一眼, 提起另一件事:“昨日皇上让你去探望谢大人,谢大人病情如何?”

  礼部尚书谢训文去年秋天就开始长期告假,今年硬撑着主持了父皇的丧礼、妹妹的登基大典,两桩大事一忙完, 谢训文继续告病在家休养, 也曾递过辞官的折子,妹妹没准,同父皇当初一样,只叫谢训文安心养病,此乃皇上给臣子的恩宠。

  秦仁神色一重, 叹息道:“怕是撑不了几日了。”

  谢训文最开始是腿疾,腿疾治不好,年纪又大了,拖着拖着全身上下都是病,他这个外人瞧着都觉得遭罪。

  秦弘也叹了口气,生老病死,真是谁也摆脱不了。

  三日后,谢府果然传出了丧讯。

  庆阳送了一份丧仪给谢府,她从三岁起就常往前朝跑,对这帮老臣比皇兄们熟悉,打的交道一多,便也多了一层情分,所以每送走一位老臣,庆阳都会伤怀一阵。

  左相严锡正再次察觉到了新帝看向他时暗藏关心的目光,若非知晓新帝心胸宽广不曾记恨他当年的冒犯之言,严锡正都要怀疑新帝是不是想拿年迈当幌子暗示他赶紧辞官养老。

  真的力不从心时,严锡正不会眷恋左相的权势,但他身子骨还算硬朗脑袋也没有糊涂,严锡正就想再多干几年,皇位交替之初最容易生乱,严锡正自认还有几分薄面,能辅佐新帝渡过这段最容易给人可乘之机的时期。

  礼部尚书刚刚换了人,九月,青州总兵济宁侯李裕在一场豪饮后突然暴毙,副总兵报丧的折子送到京城,庆阳看完折子半晌无言,得知此讯的满朝文武也纷纷扼腕。堂堂总兵,还是一位有开国之功的大将军,死于战场或是死在军营都是荣耀,因为跟人拼酒而暴毙……

  再想想李裕越来越肥硕的身形,人胖本就容易生病,再不要命地拼酒,阎王爷可不就找上门了?

  不提济宁侯府李家众人的悲痛哭嚎,庆阳身为皇帝,得给自己再选一个青州总兵,青州有七万大军,离京城又比辽州、凉州、云州等边州近,七万青州军东可抗击海上来的倭寇,北可驰援冀州,西可拱卫京师,那么新的青州总兵必须有统军之能,也得对新帝忠心耿耿。

  庆阳心里早就有了一位新总兵人选,不过之前她考虑这个人选是为了冀州准备的,毕竟冀州总兵郭彦卿年纪最大,谁曾想李裕竟是几位总兵里最先走的那个。

  不等庆阳找对方问话,樊钟赶来御书房毛遂自荐了,小山一样的禁卫司统领跪在庆阳面前,言辞恳切:“臣能有今日的富贵全靠先帝提携,臣对先帝忠心耿耿,对皇上也是一片赤胆忠心。如果皇上觉得臣在禁卫司更有用,臣就继续替皇上戍卫皇城,倘若皇上觉得臣去青州更能为皇上分忧,那么臣发誓臣一定会为皇上管好青州军,有臣在一日,便绝不会让青州出任何差池!”

  他樊钟只是长得像个莽汉,其实当初跟随先帝东征西讨,行军布阵樊钟也都学会了,不过先帝一朝名将颇多,轮不到他这个小辈争先出头,所以樊钟兢兢业业地做着他的禁卫司统领。随着吕光祖、邓冲、李裕先后离世,樊钟终于等来了外放为将的机会,就怕新帝误会他跟雍王、邓冲一样都是个莽的。

  庆阳从来都没把樊钟当个莽夫,真正的莽夫不会发自肺腑地敬重一个三四岁的小公主,更不会率先拥护一位皇太女。

  这些年樊钟虽然没有外放立功的机会,但庆阳见过樊钟如何操练禁卫司的三千精兵,见过樊钟如何在禁卫司不大的练武场排兵布阵,最初她也觉得樊钟的言行与他的莽夫容貌不符时,庆阳还去找父皇问过樊钟,然后在父皇那里听到了一片赞词。

  父皇最亲近邓冲、王叔,对二人时夸时骂,但父皇从未提过樊钟有什么缺点,足见樊钟的稳重可靠。

  庆阳信任父皇的眼光,更信任自己认识樊钟十几年后做出的判断。

  免了樊钟的礼后,庆阳问:“你跑去青州了,谁来给朕做禁卫司统领?”

  樊钟觉得张肃就挺合适的,但他不会傻到帮皇上拿主意,也不会擅自举荐,因为不举荐肯定没错,举荐了未必真的合了圣心。

  就像当年先帝召重臣们商讨储君人选时那般,樊钟憨憨一笑:“皇城是皇上的,皇上叫臣做禁卫司统领,臣豁出去这条命也会守好皇城,但皇上叫臣举荐别人,臣可没有杨大人那般荐才的本事,这事还是皇上自己定吧,臣只管将自己守皇城的一身本事传给他。”

  庆阳笑了,樊钟这么会说话,她竟有些不舍将他调离京城。

  不舍归不舍,樊钟确实就是庆阳心中的新任青州总兵的最佳人选。

  当晚,躺到床上后,庆阳趴在张肃胸口,跟他提了樊钟毛遂自荐的事。

  张肃长了一张书生般清俊的脸,却有着将族子弟的健硕强壮,不过当他身心放松时,他宽阔结实的胸口并非硬邦邦一片,像这样渐渐变凉的秋夜,庆阳喜欢被他的双臂牢牢地抱着,也喜欢主动趴到他温热的怀里。

  只是她的话才说到一半,张肃的整个身躯就完全紧绷了起来,庆阳自然察觉到了,可她去看张肃的脸,这人却丁点都没表现出来,依然是一副无欲无求的正经模样。

  “皇上意下如何?”如非皇上有需要,譬如征询行军路线,张肃也不会擅自替皇上拿主意。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36页  当前第13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0/1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开国皇帝的小公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