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家人离开都城那日,城门之外,秋蘅与秋媮早已候在那处。
路夫人见是秋蘅,当即要往她那处跑去,一旁差役瞧了,当即抽了鞭子阻拦。
秋媮行将过去拿出一袋银镙子塞到那人手,道:“还请差大哥通融一二,我家姐姐想与人说几句话,很快就好。”
差役掂了掂那袋子的份量,笑着说客气,便冲着余下之人递了眼色,各自散开了。
路夫人瞧见秋蘅,早已泪眼婆娑:“蘅儿,你可一定要救救母亲,崖州那等瘴湿之地,怎能住人呢?”
“路夫人,当日我离开路家时,你赠我一只镯子,如今我物归原主。”秋蘅如是说着,将那只镯子塞到了她的手中。“我在路家十四载,所费路家的银钱,我已经折成现银,嘱了镖局送去崖州。”
“列位到了崖州,林家镖局的人便会将银钱送到你们手中。”
路老夫人听了秋蘅此语,问道:“你,你这是要与咱们家撇清干系不成?”
“我与路家,有何干系?”秋蘅扫了众人一眼,道:“老夫人当年如何对我的,秋蘅永世不敢忘。”
路老夫人一时语塞,一旁路夫人连忙上前圆场:“蘅儿,老夫人先时确实委屈了蘅儿,可母亲待你终是不错的。”
“是吗?”秋蘅的话语间不带半分情愫,只冷冷地望了她一眼,道:“自我知晓自己非路家血脉之时,我就费尽心思想要讨好你们。”
“我以为你是一个不擅后宅勾心之人,所以我甘心成为你的刀剑,想要护你周全,替你挡去纷争。”
“可最终呢?你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当棋子来寻我,我能理解。无论她如何过分,她都是你的女儿,你要护她,这实属正常。”
“可你不该连我也算计了,一面佯装式微,一面算计府中众人,叫二房路湘顶上。”
路二夫人闻言,当即冲上前来撞了路夫人:“好你个何惠!这么些年,你竟都在扮猪吃老虎!是你毁了我的湘儿,你是害得她只能给一个老头子当妾!”
“可她好歹不用流放!”事已至此,何惠亦不想再装腔作势。
她稳住身形,又看向秋蘅,面上早已没有了方才的凄惨模样。“不愧是我自小调||教出来的,若没有当初那一场认亲,我又何至此等地步。”
“何雯,你自作聪明将这事挑破,叫这丫头寻了机会离开了路家,这才叫咱们满府沦落到此等地步!”
“何惠!若非你当年占尽上风,我又何必算计这一局!”
秋蘅静静地瞧着她们相互攀咬,直至差役前来都未停下争吵。她也不再多留,只与秋媮一道往城门处行去,再不转头去看。
“姐姐,我陪你回王府吧。”秋媮知她心中百感交加,又道:“或者,姐姐同我一道回八表须臾坐坐?”
“不必了,我想自己走走。”秋蘅直言拒绝,兀自朝前而行,并无目的,亦无方向,就在这市集之上一路朝前。
路过的嘈杂似乎与她并不相干,天际层云渐渐聚集,一层压过一层,眼瞧便要落雨。
两侧或是路人或是商贩,皆在漫天狂风中收拾一切急急归家。
秋蘅立在其中瞧着他们焦急的模样,每一个人都想在这场雨落下之前回到自己的家,可她,却不知晓自己应当何去何从。
她哪儿都不想去,哪儿都不是家。
疾雷殷殷而至,风过舞皱一道河水,秋蘅抬手去遮了遮因风卷来的灰尘,不过抬手之际,豆大雨点已然砸到她身上。
夏日衣衫单薄,不消片刻,已叫那一层丝绸华衣沾了雨水粘在身上勾勒出她的身形。
秋蘅抬手欲挡,却有一件衣裳盖到
她的头顶。
第161章 别院遭贼秋蘅的额头抵在他胸膛处,只……
她侧目去看,萧郴撑着伞与她立在一处。
他的面上依旧束着那条红巾子,手中一把青伞,便是如此静静立在一旁,不做催促,不行一步。
秋蘅将他盖在自己肩头的衣物稍做整理,“疾风骤雨,世子怎不回家?”
“我便是在寻我的家。”萧郴移了伞,将秋蘅拥至伞下。“你在何处,那处便是我的家。”
秋蘅抬眸瞧罢他一眼,随后又将头低垂几分,耳畔充斥着霖雨砸在青伞上的声音,一阵又一阵,好似昔年她在廊下坐听风雨之时。
一恍多年,竟叫她生出几缕感慨来。
肩头的衣物上留着他的苏合香气,此等香料盖住了自己所调的花香,似是在宣告他的霸道不许旁人拒绝一般。
可他却生生软着调来哄自己,说着看似寻常,却又能安抚她心中烦闷的话语。
秋蘅算不准萧郴的心思,只盯着足下一阵泥泞,她瞧着雨点落入泥水中荡起的褶皱,心底没由来得升起一阵惊恐。
好似原本长烛皆明的夜晚忽然叫人灭了烛光,冰凉透骨的惊恐如涟漪般一阵又一阵席卷而来,将她整个人紧密包裹,不叫她能逃出半步去。
萧郴瞧她未有移步,笑道:“幼时我十分厌恶落雨,总觉得这雨水沾在身上湿漉漉分外难受。无论春雨也罢,霖雨亦好,在我眼中不过就是湖水倒灌,凭白叫人心烦。”
秋蘅抬眸瞧着眼前的雨幕,随后接话道:“天地万物,各有缘法,这雨水若是落得适时,便是好的。不然,也不会有‘好雨知时节’一说。”
“蘅娘说得是。”话语间,萧郴已将青伞往秋蘅那侧又偏移了几分。“若是能只闻雨声,却也是个能叫人舒心的。”
秋蘅瞧见萧郴半个身子都叫雨水打湿了,这便抬手将那青伞又往萧郴那处移了移。“世子当心着凉。”
“无妨。”萧郴将青伞再次偏移,道:“蘅娘若是心疼我,我倒是有个法子可以解决眼下的窘迫。”
秋蘅眸中带了防备,随后心中略略忖了忖,试探道:“世子莫要与我说,是想背我回府。”
“我原是想叫蘅娘与我一道上车舆回去,但蘅娘既然提了,背你回府也不失一桩好事。”话毕,萧郴当即将青伞塞到秋蘅手中,随后便曲膝蹲了下去,俨然一派要叫秋蘅上去的模样。
秋蘅当即望向四周,虽是眼下无人,但她却心下羞怯,直催促道:“世子快些起身,妾与你说笑的,咱们乘车舆回去就是。”
“我易了主意,便是想背着蘅娘回府,你若不上来,我便不起来。”秋蘅瞧他似是打定了主意,只得欺身上前,叫他将自己背着站起身子来。
佳人在背,萧郴自是心满意足地站身来朝前行去。
他不曾开口相问如何回府,她也不曾开口指明方向,二人便是这般行走在这场夏日突如其来的霖雨之中。
萧郴背着秋蘅行了一个时辰才回到宣王府,王府大门开启之时,秋蘅便开始与萧郴指路,一面说着台阶几步,一面又瞩他当心些,俨然一派充作他耳目般。
待回到琼芳小筑,二人便分别各自沐浴更衣。
夜色渐起,秋蘅不叫亦浓亦浅在旁伺候,只独自取了巾子伴着窗外雨声细细绞发。
是夜,萧郴与秋蘅一道用罢饭食,萧郴照例说要去书房,秋蘅亦不拦着,只规矩地送他离开。
当夜,便有刺客犯禁惊动了巡夜兵士,外间纷杂声起,凭白叫秋蘅自睡梦中惊醒。她自坐起身来,瞧见身侧并无萧郴,耳畔又尽是些追喊声,心中莫名起了担忧。
既无困意,秋蘅便直接下了床榻,她执起一件屏风上的衣物随意套在身上,这便推开门行了出去。
她立在院中稍吹了阵夜风,这便往书房处行了几步,远远地,她便瞧见薛无方守在外头。屋内烛火不歇,似是尚未打算安寝。
未待秋蘅抬步行去,薛无方却似听到了什么,当即传身入了内。秋蘅疑心里内有事,又恐自己探了不当知的事,只得转身回了卧房躺下。
直至五更梆子声响,萧郴才回到卧房。
秋蘅侧着身朝里躺着装睡,不多时便觉着萧郴掀了被子躺下,而后,他便将秋蘅的身子掰过去,将她揽在怀中。
秋蘅的额头抵在他胸膛处,只觉鼻息间一股子血腥气息传来,叫她生出一番嫌弃来。幸而她此时有乌发为屏障,未叫萧郴觉出端倪来。
可萧郴却是有些不依不饶,抬手将她的发丝拔弄一番,随后便有一下没一下的在她后背处轻轻拍打。
秋蘅怕一直不醒叫他发觉不妥之处,这便佯装初醒模样,抬手揉了眼,问道:“什么时辰了?”
“五更了。”
“哦。”秋蘅应了声,随口道:“世子何时的醒的,可是因为晚间太热的缘故?”她说罢这话,将原本搁在萧郴怀中的头颈仰起,随后与他分开些许距离,道:“世子该同我说的,我去软榻上歇了便是。”
“不是。”萧郴抬手复将她拥入怀中,“只是方才外头嘈杂声不止,叫我没了困意。时辰还早,蘅娘再与我睡上一觉便好了。”
既已遮掩过去,秋蘅自不会再多做聪明,只应声道了个好字,便再次将头往他胸膛处搁了,权当作一无所知,一切如旧。
只是这一觉,却未再叫秋蘅生出困意来,只与萧郴阖眼歇息罢了。
待到起身之时,亦浓与亦浅照例来叫起,秋蘅便如常与萧郴穿好衣裳后,再唤了她们入内伺候。
用罢早膳,萧郴依旧是往书房去,秋蘅便独身去了听竹院与萧韵萧凝一道刺绣。
“昨儿晚间也不知外头生了何事,竟将阵仗闹得这般大。”萧凝绣罢几针,便搁了银针看向秋蘅。“嫂嫂,你可听到了?”
“我是个睡得沉的倒是不曾听到,不过这声响倒将你兄长惊醒了。”秋蘅随意提了一嘴,接连落下几针后,又道:“能闹得这般大,莫不是有人犯禁?”
萧韵道:“我也是这般猜想的,这不,一早就叫香丹出门去打听了。”话毕不久,香丹便疾步而来,喘着气与几人行礼。
萧韵叫她莫要再行虚礼,快些将事说与大家知才好。
香丹自缓了几息,才道:“听闻,是侯府的别院遭了贼人,不单有人亡故,更是走了水,将月荷别院毁去一大半。”
“昨夜又是犯禁,又是救火,这才闹出这般大的动静。”
“月荷别院?”秋蘅闻得与谢府有关,眸色亦愈发沉重。
那处院落本就只一处寻常别院尔,院中一无贵重物品,二无贵人私库,这贼若入府,左不过图个财或图个人罢了。
月荷别院既无重财,院中奴仆亦是些个年岁大的粗使仆从,算来算去,唯有谢烁一人是那整个府中最为特别之人。
秋
蘅不再多留,只早早离了席,一面叫玲珑去套车马,一面去寻宣王妃通传,好早早回一趟谢府才是。
车舆一路疾驰回府,府中奴仆也未有多拦,直将秋蘅引去内院。
彼时谢侯不在府内,下人便将她指着去见了谢璨,谢璨得知自是叫她快快入内。
“昨儿晚间别院遭贼,院中起火,死了一名老车夫,兄长受了伤。母亲哭闹一场,我与祖父正商量着,想将兄长一并移回侯府将养身子。”
“烁侄儿独居别院日久,也确实应当迎回来才是。”秋蘅于此并不多加拦阻,“我今日在王府听闻此事,怕别院身故之人会是烁侄儿,这才急急回府。”
“既然烁侄儿无恙,我便也安心了。”
秋蘅端出一派宽心模样,瞧见谢璨朝她身后望去,便又道:“世子本也打算来,只是今日腿疾处又有些适,我便叫他不要出门了,免得伤了旧患。”
“对了,大嫂嫂那处可指了人去迎烁侄儿回府了?”
“早就去了,现下当是回来了。”他抬手盛了盏茶递到秋蘅跟前,道:“这些时日可还好?”
秋蘅接过来饮了一口,回道:“挺好的。王府中馈有王妃执掌,我素日得闲,也不过就是调些香料,再与两位县主一道绣些绣品打发辰光。”
“我记得先时在夏县时,你就偏爱刺绣,来了都城亦是,现在出嫁了,也还是如此。”
秋蘅低垂了头,双手指腹在茶盏上摩擦一二,终是道:“其实,我并不喜欢刺绣。”她说罢这话便又饮了一口茶汤。“从前一直刺绣是为了换银两生活,来到侯府之后,是因为旁人觉得女子应当喜欢,我也懒怠解释。”
“嫁入王府之后,屋内未曾备下绣架,我倒是绣得少了些。只是在两位县主来寻之时,再与她们一道绣上一会儿,权当温故知新了。”
谢璨执着茶盏的手顿了顿,神情错愕。他原以为这世间大多女子都钟爱女红一道,所以瞧着秋蘅时常刺绣,便觉她也于此道十分上心。
却不想,那只是为图生计的无可奈何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