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看着秦鸾,“我听说苏容离开大梁前,去苦寒之地带出了你兄长,你兄长秦若跟她去南楚了。可给你来信了?”
秦鸾颔首,“兄长在离开流放之地前,给奴婢来过一封信,秦家人得王女关照,得了清闲差事儿,不再受苦了,让奴婢放心。”
端华听她一口一个奴婢,还有些不适应,“待太子哥哥登基,你秦家会被平反的吧?所以,你再忍忍,你这女官,也不会一直做下去的。”
秦鸾心下触动,“借郡主吉言了。”
端华看着她,忽然问:“你喜欢我表兄吗?”
秦鸾一惊,“您是说太子殿下吗?”
“是啊。”她还能管谁叫表兄?哦,对,还有周顾,算起来,也叫表兄。
端华垂下头,“奴婢不敢,太子殿下龙章凤姿,身份尊贵,岂能是奴婢敢妄想的?”
端华听着她这话,忽然又说:“你喜欢周顾吗?”
秦鸾又是一惊,稳住心神,“郡主何出此言?”
端华紧紧盯着她,没错过她前后被询问不同人的细微表情,忽然“哈”了一声,“原来你也喜欢周顾。”
秦鸾面色微变,“奴婢不敢!”
端华乐,“你别不敢,我已不是以前了,我早放下周顾了,就算知道你喜欢他,我也不会对你如何的。你别怕。”
秦鸾抿唇。
端华轻叹,“你的心思藏的可真深,隐瞒的可真好,我以前怎么就没发现呢?”她又问:“你喜欢周顾几年了?是不是也是从小就开始喜欢他?”
秦鸾沉默。
端华笑,“我都告诉你别怕了,就是跟你说说话而已,我已说了,我早就放下周顾了。无碍,你只管说。”
秦鸾摇头,“奴婢没有从小,也就是三四年前,四公子与我兄长交好,四公子文采斐然,我兄长时常称赞,我便也起了心思。”
端华点头,“那你比我要幸运,我从小就喜欢他,多少年呢。不过我才没管他什么文采斐然不斐然的,我只看他长的好,俊俏,别人都没他好看。”
秦鸾微微放松了心神浅笑。
“他去南楚做王夫了,硬纠缠苏容去的,本来夜归雪那人,才名动天下,品貌俱全,多惊艳的夜二公子啊,偏偏被他给搅黄了,让苏容心疼他,对他心软。我还以为他那样骄傲的人,一辈子都不会对女人假以辞色,喜欢上谁呢。”端华道:“他算是栽在苏容手里了,我已放手,我劝你也别惦记了,惦记不到的。”
秦鸾垂下头,“奴婢也不敢惦记的,入了东宫,便是东宫的人了。”
她不会再有一丝一毫的机会,即便不入东宫,也没有,即便不是隔着万里之遥,跟苏容抢人,她粉身碎骨都抢不过的,更何况,周顾对她无心,否则她也不会落到东宫。她已试过,失败了,惦记又如何?也不过是年少梦一场罢了。
端华一听,顿时又笑了,“也是,将来表兄登基,总要充盈后宫,你平不平反,都能有你一席之地。”
秦鸾不接这话,低声说:“听闻郡主在择婿了?可有眉目了?”
端华闻言又无精打采了,“没。”
秦鸾道:“奴婢在东宫,隐约听闻公主似乎在今科新入朝的朝臣们中择取人选?”
端华点头,也不怕与她聊聊自己的终身大事,她的确也没什么朋友,苏容一走,她身边又空荡了,以前巴结她的人,她都觉得没意思了,偶尔与护国公府的五小姐,才能聊聊而已。
她对秦鸾道:“我娘是拿了个名单,什么陆封严啊,赵舒啊,江行啊等等,我都见过,对他们不来兴趣。”
秦鸾讶异,“公主没为郡主考虑苏行则苏大人吗?”
端华摇头,“我娘觉得我配不上人家,就别去霍霍人家了,万一把跟苏容的交情给霍霍没了,就得不偿失了。”
秦鸾抿嘴笑,“公主多虑了,如今郡主就很好。”
端华摆手,“你是看我好久没欺负人了吧?那是因为没人惹我,有人惹我不高兴,我一样饶不了她。”
秦鸾没了话,心想以端华的性子,这话倒也不假,如今谁惹了她,以她的身份和性子,也还真会饶不了人。
她也着实佩服苏容,刚入京时,就能跟端华相处的极好,还住去公主府,被待为上宾,也是没人能做得到了。
马车来到东宫,秦鸾道谢,下了马车。
端华挑着帘子,对她低声说:“秦女官,后宫的富贵路不好走。其实,你若甘心,待你秦家平反后,求我表哥恩准,择一寻常人家择婿,也未尝不可。”
秦鸾一愣。
端华放下车帘,吩咐车夫,“走了,去东四胡同,看看苏伯母。再回去一个人,告诉我娘,我中午在东四胡同陪苏伯母用午饭了。”
第659章 :开战
端华的马车离开后,秦鸾立在东宫门口,许久未动。
小橙子从宫外采买回来,老远就见到门口站着一个女子,走近了一瞧,见是秦鸾,立即问:“秦女官,你怎么不回宫?一个人站在这里许久?”
秦鸾叹了口气,“殿下离京了不知何时回来,我想着从今日起咱们东宫该会安静好一段时日了。”
小橙子闻言也叹了口气,“是啊,殿下不带我们嫌我们累赘,身边只带了一个小全子,真让人不放心。万一吃不好,喝不好,可怎生是好?”
秦鸾不再说话。
二人进了东宫,关上小门,一路往里走。
小橙子这才想起来,“秦女官,你是怎么回来的?怎么没乘车?”
“是端华郡主送我回来的,她也去了城外为太子殿下送行。”秦鸾想起端华临走前丢下的话,心里又沉了沉。难道她的心思,很明显吗?苏容不带她走,端华好心提醒她。
“哦,原来是郡主送您回来的啊,郡主跟以前真是大不相同了。”小橙子道:“待人较以前宽善知礼了,就是不知会选何人做郡马。”
秦鸾不接这话。
小橙子也就闲说一句,见秦鸾言谈的兴致不高,便也不再说了,琢磨着秦女官是因为太子殿下离京,心情不好吗?
太子燕回声离京前往边城,除了京中留有五千御林军和巡城营的五千兵马外,调动了所有兵马,全部前往边城。
此时的边城,老护国公已到两日,大体已摸清了大魏没有对大梁出兵的打算,袭击大梁边城,怕也不过是想干扰,让大梁局势紧张起来罢了。
他巡城一圈后,对苏行则问:“你怎么看?”
苏行则面色凝重,“依老国公您看,大魏既然没有对大梁出兵的打算,但却主动撕毁和约,袭击边城,恐怕目的没那么简单。”
他看向南楚方向,“我已有俩月,没收到七妹的信了,大约是南楚局势不容乐观,恐怕大魏效仿曾经扶持张平篡权,支持南宫家在南楚夺政,大魏干扰大梁边城,怕是意在南楚。”
“对。”老护国公赞赏地看了苏行则一眼,“老夫离京前,太子殿下给了老夫一道密旨,让老夫全权做主边城之事,你说,若是明日,老夫对大魏宣战,如何?”
苏行则一惊,“边城如今加起来,也只有二十万兵马。”
边城在大魏太子退兵后,最初只留了两万兵马,都退回内地,听闻大魏袭击后,他得了消息,紧急召集兵马,老护国公来到,又带了些兵马,如今加起来,也不过二十万。
“如今大魏在边境的陈兵,也不见得比咱们这个数多。”老护国公道:“若真是大魏袭击大梁边城不过是个幌子,真正却是对南楚犯境,我们大梁若是不出手,那么,南楚怕是危矣,一旦南楚被大魏夺下,不说苏容和周顾在南楚没了立足之地,就是大梁,也危矣。”
苏行则考虑的也是这个,“老国公说的是。”
“传令下去,今日所有将士准备,明日攻打大魏。”老护国公下定决心,“我给太子修书一封,派人八百里加急送回京。”
苏行则敬佩,“是。”
对大魏开战,不是小事儿,他以为即便老护国公亲自来了,也会请示太子,等待消息。没想到太子竟然让老护国公全权做主,而老护国公也干脆果断地做出了决定。
当日,军令传达三军老护国公召集将领们商定攻城战略。
于是,第二日,黎明前夕,最黑暗的时候,大梁忽然冲破大魏边境线,对大魏的蓉城开战。
战火拉响,一下子惊了大魏边城蓉城的守城将领,连忙匆忙召集人手应对。
蓉城有十万兵马守城,但大梁有二十万兵马,蓉城的士兵弩箭射程要比大梁士兵手中的弩箭射程远,但大梁有坚固的盾牌,有训练有素的周家军,另外有老护国公亲自指挥,大梁士兵气势如虹,攻打了三日三夜,不疲不歇,撞开了蓉城的城门,杀进了蓉城。
蓉城守城一见已经抵不住,惊惶地带着折损后剩下的几万兵马撤出蓉城。
老护国公带兵冲进蓉城,拔了大魏的旗帜,插上了大梁的旗帜。
疲惫厮杀了三日夜的大梁将士们每个人充斥着胜利的喜悦,老护国公一抹脸上的血,下令,“休整一日,攻打下一座城池望城,吩咐下去,今日犒赏三军,八百里加急,送喜报入京。”
苏行则掏出帕子,擦脸上的血,笑着应了一声是。
这一战,打的虽不容易,但总归是胜了,胜在大魏完全没料到大梁会出兵,不是偷袭,而是真真正正开战,老护国公不愧是老护国公,三日夜,在双方都已疲惫的情况下,一举夺下了蓉城。
败走的蓉城守城将领叫贺兰英,是大魏第一大将贺兰决的侄子,对比贺兰决,他这个小将自然是稍嫩了些,再加上大魏蓉城守城的兵力只有十万,不是老护国公的对手。
贺兰英一边带着几万溃散的兵马逃走,一边派人火速急报送往大魏王都。
贺兰英退出几十里,不见后方有兵马追来,恼恨地勒住马缰绳,双目通红,“大梁竟然敢开战!竟然敢开战!”
士兵们不少混身是血,杀的已没力气,兵败让他们一个个都没了精神气。
贺兰英恼恨半晌,泄气,知道自己如今无论如何也杀不回去,夺不回蓉城了,他只能继续带着士兵们,撤退到望城。
望城距离蓉城百里,贺兰英带着人到时,一下子惊了望城的守将冯战。
望城兵马也不多,只有两万,冯战见了贺兰英后,听他败了,蓉城失守,脸色霎时大变,“三日前,贺兰小将军您的急报,已派人送往京城了,但如今京中还没来旨意,我城中只两万兵马,若是如您所说,大梁是二十万兵马来犯,我这两万兵马,加上您如今这……”
“四万五。”贺兰英沉着脸道。
他在蓉城,一共折损了五万五兵马。
冯战有些胆寒,“加上您这四万五兵马,也不足十万兵马啊。这可如何是好?”
贺兰英也不知道,但他只能守一城是一城,然后等待援军。
第660章 :六城
大梁夺下蓉城,休整一日后,发兵攻打望城。
贺兰英与冯战带着六万五兵马守望城,仅守了一日,便溃散撤走,又折了两万兵马。
老护国公同样犒赏三军,接管望城,在城楼上换掉大魏旗帜,下令休整一日后,继续发兵青州城。
青州城同样守兵不多,贺兰英带着人抵抗了又两日,同样败走。
至此,不到十日的功夫,大梁已连夺大魏三城,势如破竹。
急报送到大魏王都,大魏皇帝惊怒,立即召集群臣商议,择选将领,前往边境抵抗大梁兵马。
因大魏一大半的将领都被带走前去攻打南楚,是以,大魏朝内,竟然一时间选不出能领兵的将领对付大梁的老护国公。
任谁也没想到,贺兰英竟然守不住蓉城,接连失守三城。
群臣还没商议出结果,便又接连收到望城与青州城接连失守的战报。
二皇子元辰出列请命,“父皇,儿臣愿带兵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