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苏氏说完,沈李氏一脸惊诧,她看着苏氏,见她冲着自己重重点头。
“李姐姐,想必你明白事情的重要性,所以,这件事,咱们务必保密。”见沈李氏的情绪,在听她说完之后,有了缓和,苏氏一脸郑重的嘱咐道。
沈李氏并非是那种拎不清的人,知道了真相之后,她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不由得提起心来。
很明显,这是要有大事发生,她在宫外,倒是没什么的,可外甥女就在宫中,万一……万一有什么事情……
“李姐姐,这个时候,咱们不能添乱,虽然之前让你难受了,可也并非没有好处,你要将那种心情,尽量保持下去。”
苏氏聪慧,既然知道事情的重要性,就该有所应对,虽然苏清宁没交代过,可她心里,自有一番算计。
之前是想着隐瞒沈李氏,可既然她知道了,就要有另外一种处置方法。
“我懂得,你放心。”沈李氏点了点头,她沉默好一会儿,凑到苏氏耳边,小声跟她商量着,她明白苏氏的谨慎,也觉得应该那般谨慎。
“你这个主意好,或许眼下,清宁正用得着。”听沈李氏说完,苏氏连连点头,两人商量了好一会儿,苏氏这才回到了自己的院子。
当晚,沈李氏将沈钰跟沈啸的事情,告诉给了丈夫沈丛文,得知两个儿子出了事,沈丛文许久未能说出话来。
“咱们儿子,不可能通敌叛国。”好半天,沈丛文终于开口,说完一句话之后,他的眼圈就红了起来。
瞧着丈夫这个样子,沈李氏心里不好受,可有些事情,为了逼真,必须这样做。
凑到丈夫耳边,沈李氏低语了几句,沈丛文先是一愣,随即一脸惊诧的看向沈李氏,那副神情,就跟沈李氏刚知道一切的时候,一模一样。
“当真?”暗自松了口气,沈丛文询问道,沈李氏点头,一脸严肃。
“这件事情关系重大,你刚才是什么心情,可要记住了,明天开始,咱们家里要布置灵堂,若是来人拜访,可就全靠你了。”
低声嘱咐着,沈李氏虽然是妇人,可事情的轻重缓急,她还是看得出来的。
“放心吧,我又不是无知小民。”沈丛文点头,光是听妻子说,他就已经瞧出了事情的严重性,自然会谨慎对待。
“只盼着最终一切都会平稳,等到那个时候,我得好好跟清宁赔礼,今儿个在宫里,我有些失了理智,打了她一巴掌。”
说起这个,沈李氏满心愧疚,沈丛文伸手搂住妻子,低声安慰着她。
夫妻俩挨着,小声讨论着之后的事情,一直到了很晚,才各自休息……
正文 第206章 试探
“太后,吕昭仪来了。”寿康宫中,宫人走进殿中,冲着太后回禀道,此时,秦嬷嬷正在给太后揉按腰部。
“请吕昭仪进来。”应了一声,太后坐直了身体,秦嬷嬷站在一旁,向着殿门口看去。
吕昭仪进到殿中,双手捧着一个不大的锦盒,她冲着太后行礼,言语恭敬。
招呼吕昭仪起身,给她赐了座,太后看向她手中的锦盒。
“恰好前段时间,妾的母亲去寺院进香,寺中的主持送给妾的母亲一串佛珠,听闻是经过高僧加持的。”
“妾知晓太后信佛,特意借花献佛,将此物献给太后。”一边说着,吕昭仪将锦盒打开,露出了里面的佛珠。
太后向着秦嬷嬷看了一眼,秦嬷嬷会意,从吕昭仪手中接过锦盒,呈给了太后。
毕竟是太后,眼光是毒辣的,她看得出,锦盒中的佛珠,乃是上等羊脂白玉所制。
伸出手来,将佛珠拿起,放在手中把玩,太后发现,这串佛珠的油润度极强,必然是有人时常盘玩,才会如此。
想到刚才吕昭仪说,这是经过高僧加持的,太后满意的点了点头,她觉得,这佛珠拿在手中,就有让人凝神静心的效果。
“你有心了。”将佛珠放回到锦盒中,太后笑着收下,吕昭仪福了福身,重新坐在椅子上。
“哀家听闻,你去了毓秀宫,不是说你将苏氏送给你的东西,都给送回去了吗?”
看向吕昭仪,太后试探着开口,她打量着吕昭仪的神情,想要从上面看出些什么来。
“回太后的话,妾确实去了毓秀宫,虽说之前,妾将东西都送回去了,可仔细想想,到底过去,跟苏妃娘娘关系不错。”
“况且,哪怕是为了二公主,妾也该多去毓秀宫走动走动。”
听到太后问,吕修容笑着开口,说到苏妃娘娘跟毓秀宫的时候,吕昭仪的话语中,透露出一股狠意。
瞧着吕昭仪的模样,太后心中越发满意,“理应如此,该多多走动才是,若是有什么需要的,尽管跟哀家开口,哀家会帮你。”
“多谢太后。”站起身来,冲着太后福身,吕昭仪十分恭敬,太后招呼她坐下,同她随意聊着。
“你之前送来的佛经,哀家很满意,字迹工整,一看就知道是用了心的。”
“你也知道,哀家信佛,只是年岁大了,眼神不济,有时候想要抄写佛经,实在是困难……”
“能为太后抄写佛经,是妾的福气,若是以后有需要,太后尽管开口,平日里,妾在永春宫中,也会时常抄写,为皇上跟太后祈福。”
太后的话,故意说了个半截,吕昭仪不傻,岂会不明白她的意思,她将话接了过来,让太后觉得,她很识时务。
“说起来,妾很早之前,就一直想为太后绣一副屏风,眼看着就要好了,等过几天,就给太后送来,希望太后能够喜欢。”
眼中极快的闪过一缕光,吕昭仪在太后面前,始终十分恭敬。
“屏风?你心思细腻,绣出来的东西,自然是好的,哀家很期待。”
吕昭仪的识时务,让太后对她越来越满意,晌午,她留了吕昭仪在寿康宫用膳。
…………
宫外,沈家搭起了灵棚,来往路过的人,都知晓了沈家两个儿子去世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