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一点,书雅倒是没有产生太多的怀疑,因为在她的印象中,江淼给人看病的那种判断力,确实是她无法学会和理解的绝技。
而此时书雅身上的深层次变化,其实也是非常巨大的。
这种变化也是刚才江淼问她的问题。
几个月以来,江淼除了进行科研和管理公司,他还根据自己的身体和基因,专门给自己定制了一套非常特殊的药食强化方案。
通过定期进食专门的营养素,不仅仅让身体变得非常健康,还强化了大脑的一部分功能。
没有错,江淼可以通过调整营养素的摄入,从而刺激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基因,进而让大脑的一部分功能获得强化。
目前他的变化主要有:记忆力变好了,几乎可以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神经反应速度获得增强,这有利于增强思考速度;又激活了一部分以前没有激活的大脑皮层神经元。
实际上,人类的大脑开发程度其实被开发得非常高了,不存在什么没有开发的90%之类的情况。
但是这也并不代表每一个人对于大脑的开发达到了百分百。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也非常简单,每一个人的基因、生活环境、饮食习惯、使用的药物、感染过的病毒之类,都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
世界上就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
自然也不存在大脑开发程度一模一样的人类。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才五六十岁就得了阿尔兹海默症,而有些人八九十岁了,头脑的记忆和逻辑思维仍然非常清晰。
因为每一个人的大脑利用情况、老化情况、病变情况,都存在天差地别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大脑形成各种各样的变化。
比如一部分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由于长时间没有相应的激发过,时间久了,自然会变得不活跃,甚至出现了功能性退化。
又比如,长期服用对大脑有轻微损伤的药物和食物,日积月累下来,自然有一部分神经元出现了病变和失能。
江淼通过鉴定面板剖析了自己的基因和大脑现状,然后摄入特定的营养素和药物,从而激活了一部分被废弃的大脑神经元,这让他的思维能力获得不小的提升。
同时在将与大脑相关联的基因序列,进行适当的激活或者关闭,减少脑细胞的内耗,增强其功能的表现。
这几个月的实验,他发现自己的身体和大脑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绝大部分都是良性方向的变化,而一部分恶性的变化,则被他在一次次改进过程中去除掉。
在自己身上证明了效果之后,江淼又给书雅量身定做了一套强脑药食疗法。
使用了这一套药食方案之后,仅仅过去了一个多月,书雅就感受到了大脑的明显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在记忆力增强、神经反应速度增强、思维能力增强,让书雅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上,获得了巨大的加持。
“阿淼,我感觉自己就像开挂了一般!”
获得脑力强化的书雅,从江城回来之后,就一直在临时实验室忙碌着。
毕竟那种大脑非常清晰的感觉,在科研过程中,真的会上瘾,这是江淼的亲身体验。
各种各样的知识在脑海中碰撞,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时刻都有灵感迸发出来。
回来了一个多星期,书雅就将之前的实验数据和实验方案,进行了二次优化。
这一次,江淼看了她的方案之后,发现她的白块菌人工栽培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了,虽然不是最佳方案,可这个方案同样可以培养出白松露,就是亩产可能会低一些,大概亩产在500~600公斤左右。
如果是江淼的最佳方案,那亩产可以达到700~800公斤。
不过江淼倒是没有继续进行技术方面的提醒,而是打算让书雅自己研究改进。
毕竟只有她自己做出来的,才有成就感,同时也可以逐渐摆脱对江淼的依赖,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科研大佬。
江淼笑着说道:“难道你不喜欢这种感觉吗?”
“当然不是,这种感觉太棒了,不过我觉得这件事不能公开,我们两个人知道就可以了,毕竟怀璧其罪。”书雅说着说着,言语就变得严肃和凝重起来。
江淼点了点头,他当然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我知道,这件事就我们两人知道,连爸妈和姐姐姐夫他们,我都没有告诉,不过你也太不用担心,就算是别人按照我们的食疗方案吃,也不会有太明显的效果。”
“那就好,那我们以后都要这件事都要守口如瓶。”书雅不是那种无脑的人,非常明白这件事暴露出来的可怕后果。
“放心,一切有我。”江淼拍了拍她肩膀,然后将她搂在怀里。
这种食疗方案是精细化到涉及基因靶点的定制方案,因此这种方案必须根据个人的基因和现状,进行一对一的量身定做才有效果。
也就是说,哪怕是别人按照江淼和书雅的药食方案吃,可能效果也不明显,甚至可能出现反效果。
因为这种方案是根据身体状况和基因制定的,基本上只能一人一方,做不到大规模的应用。
不过就算是只能一人一方,江淼也不打算告诉其他人,原因就在于人类是一种嫉妒心极强的生物。
《高达》之中的新人类为什么会被自然人敌视?
还不是新人类可以通过基因调整技术,让后代全方位碾压自然人,这种情况下,自然人肯定心有不甘,甚至会将自己的窘迫现状,都归结于新人类的存在。
如果江淼拥有人造天才的能力,被曝光出去,那他几乎可以预见未来的一些事情,将会无可避免的爆发。
当然,江淼也没有那么大公无私,他给书雅强化脑力,那是因为对方是自己老婆。
公司的其他研究员终究是亲疏有别,江淼无法百分百信任其他人。
而且万一这种脑力强化之后的研究员出走了,那对于海陆丰公司而言,绝对是一个可怕的损失。
毕竟江淼和书雅基本可以做到过目不忘,这代表被脑力强化的其他人,同样可以做到过目不忘。
一个过目不忘的研究员,很容易将实验室的数据强记下来,如果对方背叛了公司,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江淼暂时不打算给其他人定制这种方案,也不打算告诉其他人自己有这种方案,这件事仅限于他和书雅两人知道。
毕竟偶尔出现一两个天才,那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可要是扎堆出现天才,还扎堆出现在海陆丰公司,别人再傻,也该察觉到这其中有猫腻了。
而这种人造天才的技术,别说紫光阁会心动了,估计阿美莉卡和欧盟都会心动。
以西方人的强盗思维,如果对方无法得到这个技术,肯定会疯狂搞事情,本着我得不到,别人也休想好过的想法,甚至不排除西方会主动挑起战争。
因此江淼在短期内,必须将这个技术死死地保密和封锁起来,仅限于他和书雅两人使用。
这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也是为了避免提前引爆目前紧张的世界局势。
夫妻俩是科研天才的事情,也并非不可能,其他人大概率只会以为是巧合,或者认为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第七十八章 保护机制(加更)
实验区的第一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是江淼自己的专属实验室之一,也是专门用于进行转基因的实验室。
并没有让其他人插手自己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他的研究方式异于常人,和别人一起研究容易被看出问题。
目前张成栋等人正做草莓苗的组培繁殖,所谓的组培繁殖,其实就是类似于扦插育苗,只不过组培繁殖不能在大棚、露天农田进行,而是要在专业的无菌实验室进行。
因此组培苗又被称为脱毒苗。
其实江淼精挑细选出来的茉莉草莓、香草草莓、奶酪草莓,都是高抗病品种,就算是不使用组培脱毒,也可以在一片农田之中,连续种植四五年左右,才有可能出现针对性的细菌病毒。
现阶段开启组培育苗生产,其实脱毒并不是主要目的,而是为了快速爆产能。
毕竟匍匐茎扦插育苗和种子育苗的速度太慢了,不利于大规模扩大生产。
目前整个实验区内,其中15亩面积的实验室,就是专门为组培育苗而专门设计的。
采用组培育苗技术,只要完成前期的前四代培育,之后每亩实验室每45天左右,就可以生产二十几万株草莓苗。
通常情况下,草莓组培育苗以45天左右为一代,每一代会比上一代增加6~7倍的数量。
以当前100株苗为初代,经过45天后,二代苗就是700株;
再过45天,第三代苗就是4900株…
再过45天,第四代苗则为3.43万株…
以此类推,第五代苗就可以达到24万株左右。
如果15亩育苗实验室全部投入使用,大约在半年后,每45天就可以生产360万株草莓苗。
实际上,360万株苗对于海陆丰公司而言并不算太多,因为南湖农场的大棚是采用地面加架空种植结合的,每亩需要1.2万株苗。
目前360万株也就种植300亩而已。
考虑到了目前南湖农场的面积,加起来只有600亩,其中规划为种植草莓的面积,更是只有200亩;剩下400亩,除了50亩实验田,150亩是人参果、200亩是番茄。
因此实验室的组培育苗肯定不能搞太多,不然只能选择对外出售种苗了。
虽然海陆丰公司已经申请了种子生产和销售的许可证,三个草莓品种也注册了相关的专利,但是江淼现阶段并没有出售种苗的想法。
一方面是三个草莓新品种还没有完全被市场熟知,主动推销的效果不会太好。
另一方面,作为高附加值的产品,现阶段还处于高利润阶段,没有必要出售种苗,给自己制造竞争对手。
而且江淼太了解国内一部分种植户的心态。
国内一盘散沙的种植户,一看到哪个农作物的市场价格高,往往就会一窝蜂地冲向哪个农作物,然后毫无规划和风险管理的扩大规模。
当农产品大量上市后,就被收购商卡脖子,紧接着种植户之间相互内卷价格,最后干得自己的利润越来越低,但市场零售价却不见减少多少。
从沙糖桔,到阳光玫瑰葡萄,再到猕猴桃,一个个惨痛的案例,就活生生摆在那里。
因此江淼就算是以后打算出售种苗,也不会毫无节制的在全国各地展开销售,最多指定一两个县,作为该地的专属品种,然后禁止其他地方种植。
不然各地种植户内卷起来,可以将海陆丰公司的三个草莓品种给干成白菜价。
到时候种植户为了利益,就会选择降低品控,来减少成本,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现在市面上六七块钱一斤的阳光玫瑰葡萄哪里来的?
就是疯狂内卷带来的品控下降,从而导致收购商不愿意收,种植户只能低价甩卖,低价甩卖的低品质阳光玫瑰葡萄,又进一步形成劣币逐良币的效应,逼迫那些维持品质的种植户降价,从而一步步导致种植的利润不断下降。
因此要保证新品种的合理利润,适当控制种植区域和种植规模,就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手段。
同时还不能对于种植户太过于放任自由,不然他们很快就会被收购商各个击破。
比如去年的翠香猕猴桃,就出现了不小的风波,起因就是有电商销售商要求种植户提前采摘发货,本来九月底才适合采摘的果实,结果在八月份就开始采摘了。
提前采摘的猕猴桃,就算是放再久,也不会变软,哪怕是勉强变软了,品质也非常差。
在种植户各自为战的大环境下,自然有人会为了眼前的利益,向电商销售商妥协;同时一部分毫无底线的电商,也为了短期利益,抢时间发货,根本不在乎产品的质量。
这种行为导致产品口碑崩坏。
人家电商公司可以改头换面,你种植户可没有办法改头换面,除非你改种其他水果。
问题是早期投入的大量成本呢?
特别是非草本类的水果,从种植到收获,至少需要一两年时间,投入这么多成本,还没种植几年就要面临淘汰,铁定收不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