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理论上,1吨氦3通过可控核聚变可以产生大约10亿千瓦时的电能,哪怕是按照目前现在国内的平均电价0.4元每千瓦时计算,10亿千瓦时的电能也价值4亿元左右。
不过这种计算显然不够精确。
毕竟可控核聚变的其他成本投入也不小。
但是如果可以直接采用氦3作为可控核聚变的核燃料,倒是可以降低可控核聚变的一部分技术难度。
现在全球的可控核聚变项目,别看都吹得天花乱坠,仿佛过几年就可以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营运。
实际上,现在可控核聚变有非常多缺陷。
包括反应系统的材料难题、超高温等离子体的控制难题、中子照射难题、氢脆难题、核燃料难题等。
如果采用氦3作为可控核聚变的核燃料,至少可以解决三个难题,即中子照射难题、氢脆难题、核燃料难题。
中子照射、氢脆这两个难题,也是导致可控核聚变系统的材料要求非常苛刻。
恰好氦3产生的核聚变反应中,不会产生严重的氢脆和中子照射,这进一步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材料要求。
同时民勤集团还获得了母公司海陆丰公司的水银硅管常温超导技术。
因此现在如果这些技术可以组合起来,可控核聚变似乎只剩下最后一步了。
其实最后一步的高温等离子体流体控制问题,现在已经没有太大的难题了,因为这几年国内这AI技术上,和工程模拟技术上,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比如长安的星环聚能公司,他们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从传统的托卡马克装置和仿星器,衍生出全新的技术路线。
如果星环聚能公司可以获得海陆丰公司、民勤集团的技术和材料支持,估计不用几年就可以搞出商业化的可控核聚变系统。
刘同信思考了一会,觉得这件事不是他一个人可以决定的,便出了实验区,通过内部的特别线路,拨通了一个电话。
嘟嘟嘟…
“喂,你好,我是民勤集团第三实验室的刘同信,请问是杜总吗?”
“刘同信?”
过了片刻,电话对面似乎弄清楚了他的身份,便简明扼要问道:“刘博士,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忙?”
“杜总,我们实验室最近研发出一套新技术,可能涉及到战略安全,我需要您亲自过来一趟。”
一听到涉及到战略安全的技术,杜国建便瞬间严肃起来:“涉及战略安全?好,你们还在实验室吧?”
“是的,我还实验室。”
“等一下,我看一下行程表…”过了一会,电话对面再次传来杜国建的声音:“刘博士,下午一点半有时间吗?”
“有。”
“好,你们准备好相关的材料,我下午一点半会过去一趟,不过我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
“好的,我尽量安排好汇报工作。”
“那就下午见。”
挂了电话。
刘同信看了看手机的时间,此时已经是上午十一点半了,他赶紧转过头看向黄重义,吩咐道:“重义,你们先吃饭,争取十二点半返回实验室,然后准备好材料,待会我和你们一起整理。”
“好。”黄重义也严肃地点了点头。
很快第三实验室的全体员工便提前下班吃饭。
对于这种科研团队来讲,他们上班的时间往往是不太固定的,特别是遇到这种重大项目的时候。
他们很多人只用了半个小时左右,就吃了午饭,便急匆匆赶回实验室,对各种实验数据进行全面整理。
刘同信也没有回去,而是留下来帮忙向,带过好几个项目的他,对于这种科研项目的汇报工作非常熟练,这极大减少了黄重义、方腾龙等人的工作量。
在不知不觉中,时间就到了下午一点半。
杜国建的电动中巴车,缓缓停在了第三实验室的大门口。
刘同信笑着说道:“杜总,欢迎过来第三实验室莅临指导。”
“刘博士别打趣了,我就一个管理人员,可不是科研人员,今天没有什么莅临指导,单纯就是过来听课和给你们服务的。”杜国建笑着摇摇头。
民勤集团虽然有国资成分,但一直都是海陆丰公司在管理,因此公司的风气也偏向于海陆丰公司。
海陆丰系的企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是完全分开的,不存在什么管理人员挂名科研项目的情况。
如果想搞研发,就只能成为科研人员。
如果想搞行政管理,那只能成为管理人员。
两者是不能混淆的。
这种规定主要是为了避免公司的行政管理人员,通过职务之便,霸占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
因此杜国建才说自己是过来听课和服务的,主要是所有的管理人员上岗之前的专门培训过的内容。
第三百零七章 机密文件
进了实验室的办公区。
杜国建没有说什么套话,直接询问起他们搞出了什么新技术:“刘博士,给我介绍一下新技术的具体情况吧!”
“好,事情是这样的…”刘同信一边说,一边就整理好的文件递给对方。
听着刘同信的描述,杜国建接过文件,低头浏览起来。
十几分钟后,他才抬起头来,目光灼灼地看向方腾龙:“方研究员的成果确实涉及到战略安全,不过你放心,虽然可能需要严格保密技术,但是公司内部一定会记录好你的功劳,同时也不会亏待你的。”
“我理解公司的顾虑,也愿意接受公司的保密安排。”方腾龙自然没有什么意见。
他成为海陆丰系的科研人员,就已经有了觉悟。
从去年七八月份开始,欧美学术界还搞了很多次学术会议,邀请了海陆丰系的科研人员去欧美进行交流,结果同样被拒绝了。
特别是去年年底,诺贝尔奖提名江淼和林书雅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被两人直接拒绝之后,就代表着海陆丰系和欧美学术界彻底撕破脸皮了。
现在方腾龙搞出这种成果,他自己非常清楚这种技术背的价值,同时他也没有拿诺贝尔奖的想法,不过国内的国家技术奖之类,估计是很容易拿到。
不过考虑到需要保密,他估计最近这几年肯定不会公开这个技术的。
一旁刘同信笑着拍了拍方腾龙的肩膀:“我非常看好阿龙的这个技术,目前主流的氘和氚的提炼技术,其需要的成本非常高,我们可以做到几乎白菜价,同时还可以助力可控核聚变的进一步发展。”
看完了文件的杜国建微微点头,他虽然没有从事技术研发工作,但他是西工大毕业的工科博士,基本的理科素养还是具备的。
而刘同信等人在整理报告的时候,也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因此只要浏览过文件,就基本知道这个技术的价值了。
在文件上,刘同信等人也采纳了一部分对比数据。
比如氚元素目前全球年产量仅约2到3公斤,成本高昂约每克20万华元。
没有看错,不是每吨20万华元,而是每克20万华元。
若通过此技术,每吨超重水可提取约272公斤氚,其提炼成本只需要每克1.83华元,将彻底解决聚变能源的燃料短缺问题,进一步推动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应用。
方腾龙倒没有志得意满,而是挠了挠鬓边说道:“杜总,目前就算是我们可以提供廉价的超重水,我估计可控核聚变要进入商业化阶段,还是比较困难的。”
他之所以选择泼冷水,就是担心公司的管理层盲目投资,对于这种情况,他想要提前打预防针,免得到时候被牵扯到。
刘同信也是这个想法,因此他补充道:“杜总,阿龙说得不错,目前就算是我们可以提供廉价的超重水,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仍然是任重道远。”
“哦?”杜国建随即也从兴奋之中冷静下来,他只是机械设备设计类型的工科博士,虽然知道一些核物理的简单概念,但并没有深入了解过,因此他希望了解一下详细情况:
“方研究员给我解解惑。”
“没问题…”方腾龙详细介绍了可控核聚变的一些问题。
听了十几分钟,杜国建也初步弄清楚了原因。
具体一点的原因,就是目前在研究的可控核聚变原材料中,氘和氚的反应要求是相对最低。
在所有核聚变反应中,氘-氚核聚变之所以是相对比较易于实现的类型,这是因为它们所带电荷较少,原子核间的静电斥力相对较小,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就有可能发生核聚变反应。
与其他核聚变反应相比,如氘-氦3、氦3 -氦3以及氕-硼等反应,氘-氚反应所需的点火温度仅需约1亿摄氏度左右。
而像氦3 -氦3聚变需要的点火温度至少是15亿摄氏度,氕-硼反应的最佳温度约为纯氢反应的10亿摄氏度,对能量约束的要求也比氘-氚反应严格500倍。
这看起来,不是好处吗?
毕竟氘-氚反应的温度要求低,只需要大约1亿摄氏度左右,目前很多托卡马克装置都可以实现1亿摄氏度的运行温度。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
氘-氚反应的要求温度比较低,却会产生大量的中子,中子照射对可控核聚变反应装置的内壁材料损伤非常可怕,同时还会导致内壁材料产生放射性同位素,造成内壁材料处理难题,存在核泄漏、核污染的潜在风险。
而氦3-氦3反应的温度要求比较高,但好处就不会大量产生中子,这可以让反应装置的内壁材料要求进一步下降,使用寿命大大延长,还没有核泄漏、核污染的风险。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杜国建倒是没有露出失望的表情:“虽然可控核聚变没有那么快,但这种事情不是我们应该操心的,毕竟公司又没有可控核聚变项目。”
“杜总,具体技术如何开发利用上,就麻烦您和公司了。”刘同信对于这个结果同样比较满意。
“分内之事,这件事就交给我,不过你们的报告应该是今天刚刚整理好的吧?”
一旁的黄重义直接点了点头:“杜总慧眼如炬,我们也确实是今天刚刚整理完成。”
“这样吧!我给你们一个星期时间,你们重新整理一下,拿出一份完善的技术报告,毕竟我要说服其他管理层和董事长,另外你们再派一个懂技术的研究员过来辅助我,毕竟我没有参与技术研发,不清楚其中的一些细节。”
刘同信觉得这个时间比较充裕,便答应下来:“可以。”
“辅助说明的研究员你们推荐一下。”
刘同信、黄重义、方腾龙等人互相看了一眼。
最后还是刘同信拍板确定下来:“这样吧!我同样没有参与研究,本来阿龙作为技术的研发者,是最适合的人选,但阿龙需要进行后续的研究工作,因此我推荐重义给杜总做技术辅助。”
“我没有意见。”方腾龙直接表明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在接人待物上,肯定不如黄重义,加上后续确实需要他领导研发工作,便同意了这个提议。
“那我就接下这个任务。”黄重义心里面也暗中松了一口气,虽然没有功劳,但是至少有苦劳。
杜国建看到他们内部商量好,便定下基调:“那事不宜迟,我们就按这个安排推进吧!”
“好!”
随着时间的流逝。
大约在九天后。